第十六章 瘧疾


掌握瘧疾以及正瘧、溫瘧、暑瘧、濕瘧、寒瘧、瘴瘧、勞瘧、瘧母的主證和治療。對於發生於夏秋季節的濕溫、伏暑等疾病,應與之很好予以鑑別。此外,還應了解現代研究的一般情況。

瘧疾是感受瘧邪引起的以寒戰、壯熱、頭痛、汗出,並休作有時為主要特徵的急性外感熱病,多在夏秋季節發病。治瘧特效藥青蒿素的成功提取,為豐富和發展瘧疾的治療產生重要的影響。西醫學中的瘧疾屬本病範圍,可參照本病辨治。

一、病因病機

瘧疾的病因是瘧邪。瘧邪經按蚊傳播感染於人。人體感受瘧邪後,因正氣不足,不能抗邪外出,伏藏於體內半表半裡之處,至夏、秋季節發病。

瘧邪常兼風、寒、暑、濕等時令之邪而致病。另一方面,人們的情志勞倦、痰食內滯、起居不慎等因素,往往是導致正氣不足而引起瘧邪發病的內在原因。

當瘧邪侵入人體後,伏藏於半表半裡。如逢人體正氣適有不足,則其邪可出入於營衛之間而引起發病,其症狀的發生決定於瘧邪與衛氣的離合:如瘧邪外出與衛氣相爭,則先見惡寒;繼則全身之陽氣奮而抗邪,則熱勢壯盛,呈氣分證表現;經正氣抗邪後,邪勢暫退,則大汗出,熱隨汗解,身涼如常。但由於邪仍伏於半表半裡蓄積待發,所以在暫休一時後,當瘧邪又與衛氣相遇,以上症狀就會再發。如此邪正反復交爭,其證候則反復發作。此即《素間.瘧論》所說:"衛氣相離,故病得休;衛氣集,則復病也"。

因人體的營衛運行是有規律的,即古人所說:衛氣者,一日一夜周於身,所以瘧疾的寒熱發作定時。由於瘧邪伏藏於半表半裡的部位有深淺的不同,故瘧發的時間又有每日發"間日發、三日發等區別。一般認為,邪伏較深者,發作間隔時間較長,但亦每每遷延難愈。瘧疾的病變多在衛、氣分。少數病例亦可由傳營血、犯於心、肝厥陰之經而出現神昏、驚厥者,其病情較為兇險。

瘧疾的臨床類型甚多。如以寒熱往來、休作定時為典型表現者,稱之為正瘧;如素體陽盛,感受瘧邪後,陽熱亢盛者,稱為溫瘧;如瘧邪與暑邪兼感為病,則為暑瘧;瘧邪與寒邪兼感,則為寒瘧;瘧邪與濕邪兼感,則稱為濕瘧。又有在嶺南山瘴之地感受瘴毒而病者。則為瘴瘧。瘴毒亦是瘧邪中的一種,因其發病多在山瘴濕熱穢濁較盛地區,而致病又較急重,故稱之為瘴毒。其中有熱毒偏甚者,可見壯熱、神昏、痙厥,是為熱瘴;有因瘴毒濕濁內閉,阻遏陽氣而偏於寒者,稱為寒瘴。如瘧疾反復發作,日久不愈,則可耗傷氣血,以致正虛邪戀,每遇勞而發,稱為勞瘧。如邪阻日久,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積於左脅下而形成痞塊者,稱為瘧母。

二、診斷

1.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,但以夏秋季節發病為多見。本病亦有一定的地域性,如間日發者在全國各地都有;瘴瘧則多發於嶺南地區及我國西南部。因而在夏秋季節、有瘧疾流行地區旅居史、或有瘧疾史、半月之內的輸血史,發現原因不明的發熱者,應考慮本病的可能性。
2. 瘧疾的典型症狀為依次出現寒戰、高熱、汗出、熱退身涼,並呈周期性發作,休作定時,或每日一發、或間日一發、或三日一發,多伴有脾臟腫大、貧血。
3. 實驗室檢查可幫助本病的確診。如在寒熱初發時取血抹片鏡檢,查到瘧原蟲者,即可確診為瘧疾。如多次鏡檢陰性而又高度懷疑瘧疾者,可作骨髓穿刺抹片找瘧原蟲。也可採用血清學診斷的方法,如間接螢光抗體(IFA)試驗。此外,還可作周圍血象檢查,白細胞在發作時稍有升高,熱退則可有減少;長期反復發作者的紅細胞和血色素可有顯著減少。

三、鑑別診斷

應與時行感冒、濕溫、暑濕、肺癆相鑑別診斷

四、辨證論治

對瘧疾的辨證,首先應根據臨床表現以確定屬於何種類型。瘧疾可兼感風、寒、暑、濕,並可挾痰、食、瘀,只有辨明了兼感邪氣之不同,才可採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。
在治療上,瘧疾的初期,一般正氣未衰,邪氣較盛,病變屬實,以祛邪截瘧為主;如瘧發多時,則邪勢漸衰而正氣亦虛,病屬正虛邪實,應扶正祛邪,標本兼顧;如發作已止,多見正氣虛衰,應以扶正補虛,以復正氣。如瘧發日久,或時發時止,氣血日漸虧虛而轉化為勞瘧者,其治當以補虛為主,兼以祛邪,但勞瘧復感新邪而發,則又可轉化為實證。所以在確定治療方案時,必須注意到這種虛實證候的轉化。治療瘧疾的服藥時間,一般以症狀發作前的二小時為宜。

(一)正瘧

證候 初起肢體酸楚,呵欠乏力,繼則畏寒戰栗,寒罷則發熱,很快即通體灼熱,頭痛面赤,口渴心煩,數小時後,汗出淋漓,發熱驟退,諸症消失,或稍覺頭昏神疲,舌紅苔薄白或薄黃,脈弦。
分析 此為瘧邪伏於少陽半表半裡,出入營衛所致。症狀發作時,瘧邪與衛氣相遇,郁遏陽氣,致陽氣不能外達,故肢體酸楚,呵欠乏力,陽氣遏甚則寨戰。繼則人體的陽氣振奮,與瘧邪相爭,陽熱亢盛,則壯熱煩渴,頭痛面赤。熱迫津洩,則汗出淋漓。熱隨汗洩,熱勢驟退,瘧邪亦退藏於半表半裡,邪正相離,則諸證消失。初起時邪熱尚輕,苔多薄白,如多次發作,裡熱較甚,亦可見薄黃苔。弦脈為瘧疾的主脈,弦緊者主寒重,弦數者主熱重。
治療 祛邪截瘧,和解達邪。方用小柴胡湯加味。
小柴胡湯加味: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生薑、人參、甘草、大棗、常山、檳榔、草果
方中柴胡、黃芩主和解少陽半表半裡之邪;半夏、生薑降逆和胃;人參、甘草、大棗則可助正達邪;常山、檳榔、草果均有截瘧作用,常山易引起噁心、嘔吐,故宜溫服而不宜熱服。
臨床運用時,如熱勢較重而口渴、汗多較著者,可加石膏、知母、花粉;如寒象較重而汗少、骨節疼痛者,可加桂梔;兼有痰濕內阻而胸悶脘痞、嘔吐、苔膩者,可去參、草、棗,加蒼朮、藿香、厚樸等。

(二)溫瘧

證候 發病經過與正瘧相似,但熱甚而寒微,或值熱而無寒,少氣煩冤,手足熱而欲嘔,頭痛,骨節煩痛,口渴引飲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分析 溫瘧是素體陽盛,暑邪內蘊之證。陽勝則熱,故熱多寒少,且手足熱;熱盛傷氣則少氣煩冤;熱灼胃陰,胃氣不降則欲作嘔吐;頭痛、骨節煩痛,口渴引飲、舌紅、脈數等,皆為邪熱熾盛之象。
治療 清熱和解達邪。方用白虎加桂梔湯加減:石膏、知母、桂梔、柴胡、青蒿、甘草
方中石膏、知母、甘草可清洩邪熱,配以桂梔解表,二者配合為表裡雙解之法;加柴胡。青蒿以和解透邪。
臨床運用時,如大便秘結不行,舌苔黃膩者,可加大黃以瀉火通便;如胸悶泛惡而苔黃膩,則屬濕熱偏盛,可加黃連、滑石、茯苓等以清熱化濕;痰多者,加瓜萎、枳實、竹茹、陳皮以化痰理氣;如但熱不寒,口渴引飲,時時欲嘔,可用白虎加人參湯加麥冬、生地、沙參等以清熱生津。如瘧久邪戀,陰液虧耗,形體消瘦,熱勢不盛,但逗留不淨,舌光紅而於、脈細數者,則屬陰虛發熱,可用青蒿鱉甲湯加減以滋陰清熱。

(三)暑瘧

證候 寒熱時作,寒輕熱重,熱後汗出淋漓,汗後諸症消退,伴口渴引飲,面垢齒燥,胸悶泛惡,尿黃赤,舌苔黃白而膩,脈弦數。
分析 暑瘧為暑熱亢盛而挾濕所致。熱盛迫津外洩,則見熱重、大汗出、面垢。氣津耗傷則口大渴引飲而齒燥。胸悶泛惡、苔膩則為暑中挾濕之象。尿黃赤、脈數都是陌熱熾盛之徵。本證與正瘧相類,但暑熱挾濕見症較明顯。
治療 清暑化濕截瘧。方用蒿芩清膽湯加減:方中有青蒿、黃芩清暑洩熱化濕、和解祛邪;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竹茹和胃化濕止嘔;枳殼理氣;碧玉散則功專清暑化濕。方中還可加入馬鞭草、蜀漆等截瘧之品。

(四)濕瘧

證候 寒熱定時而作,身熱不揚,汗出不暢,胸脘痞悶,嘔惡納呆,疲乏困重,口不渴飲,便溏,舌苔滑膩,脈弦緩。
分析 濕瘧為濕熱內蘊,困阻中焦之證。熱為濕邪所遏則身熱不揚,濕熱遏表則汗出不暢;濕熱阻於經絡則疲乏困重;濕困中焦則出現嘔惡納呆、便溏;濕邪痺阻胸陽則胸脘痞悶不舒。口不渴飲、苔滑膩、脈弦緩俱為濕邪內蘊的徵象。
治療 燥濕化濁,祛邪截瘧。方用厚樸草果湯加減。
厚樸草果湯:草果、厚樸、常山、杏仁、馬鞭草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
方中有草果、厚樸、常山、馬鞭草截瘧開達膜原而祛邪外出;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杏仁燥濕化痰。臨床運用時,如嘔惡者,加生薑、竹茹;小便少者,加意苡仁、車前子。

(五)寒瘧

證候 寒熱定時而發,寒多熱少,頭痛,肢體疼痛,口不渴或喜熱飲,胸脅痞悶,欲吐不吐,舌質淡紅,舌苔薄白,脈弦緊。
分析 寒瘧是素體陽虛,瘧邪內伏,兼感寒邪為病。寒盛陽氣不能外達則出現寒多熱少,口不渴或渴喜熱飲。寒邪滯於經脈則頭痛、肢體疼痛。寒瘧常挾痰郁阻於內,致氣機不暢,故見胸脅痞悶、欲吐不吐之症。舌苔薄白、脈弦緊均為寒邪內盛之象。
治療 散寒截瘧,和解祛邪。方用柴胡桂薑湯加減。
柴胡桂薑湯:柴胡、桂梔、乾薑、甘草、黃芩、天花粉、牡蠣、草果、檳榔、常山
方中柴胡、桂梔、黃芩、天花粉、牡蠣互相配合,有和解表裡、祛邪外出之功;乾薑、甘草則可溫化寒濕;再伍以草果、檳榔、常山以截瘧。
臨床運用時,如出現但寒不熱,倦怠嗜臥,胸痞泛惡者,可用附子理中湯合蜀漆散加減,以運脾陽;如寒瘧挾食枳痰濕而見脘腹脹滿、胸痞不舒、苔膩、脈滑者,可用常山草果飲以化痰消食、燥濕截瘧。若頭痛較甚者可加白蒺藜;寒戰較甚者,可加荊芥穗;肢體疼痛者。可加羌活、秦艽。
附子理中湯合蜀漆散加減: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附子、乾薑、蜀漆、雲母、龍骨、草果 檳榔
常山草果飲:常山、貝母、草果、檳榔、烏梅、生薑、大棗

(六)瘴瘧

1.熱瘴

證候 熱甚寒微或壯熱不寒,出汗,肢體煩疼,面紅目赤,煩渴飲冷,胸悶,嘔吐。便秘,尿赤,頭痛。神昏譫語,痙厥,或有黃疸,舌質紅絳,或有黑苔,脈洪數或弦數。
分析 熱瘴是瘴瘧的一種證型。因感受山嵐熱毒瘧邪而致。本證熱毒內蘊,邪熱內盛,故見熱甚寒微,甚則但熱不寒、肢體煩疼,煩渴飲冷,便秘。熱毒上攻則頭痛、面紅目赤。熱毒內蘊中焦,胃氣上逆則胸悶、嘔吐。如熱毒蒸迫,膽汁外溢則出現黃疸。熱毒下注膀胱則見尿赤。熱毒陷入心包則出現神昏譫語。熱毒熾盛,木火相煽則發為痙厥。舌絳而有黑苔、脈數等,均為熱毒雍盛之象。
治療 清熱闢穢解毒。方用清瘴湯加減,或用青蒿素。
清瘴湯加減:黃芩 黃連 知母 常山 青蒿 半夏 陳皮 竹茹 枳實 茯苓 滑石 生甘草 柴胡
方中用黃芩、黃連、知母以清熱解毒;柴胡、常山、青蒿均可和解截瘧;半夏、陳皮、竹茹可健脾化濕止嘔;枳實則疏理氣機,茯苓、滑石淡滲利水,合之以助祛除穢濁濕邪;甘草則解毒,調和諸藥。
臨床運用時,如熱盛傷津較甚,加生地、玄參、石斛以養陰生津;如大便乾結,舌苔垢黑,加生大黃、芒硝以通腑洩熱;如嘔吐劇烈,急用正樞丹以闢穢降逆;如壯熱、神昏譫語者,急用紫雪丹以洩熱解毒、清熱開竅。熱瘴是瘧疾中較易造成死亡的一種病證,必須採取綜合性的措施,其中除了抗瘧治療外,還有支持療法和輔助治療。

2.冷瘴

證候 寒甚熱微,或但寒不熱。或嘔吐腹瀉,甚則神昏不語,苔白厚膩,脈弦滑。
分析 本證為素體陽虛,感受瘴毒濕濁,雍遏三焦所致。陽氣被瘴毒濕濁阻遏,不能宣達,故寒甚熱微;痰濁內阻,脾胃升降失司,故嘔吐腹瀉。瘴毒痰濕之邪蒙閉心竅則致神昏不語。苔白膩、脈弦滑等為痰濕中阻之徵。
治療 散寒闢穢,解毒化濁。用不換金正氣散加味:藿香、佩蘭、陳皮、菖蒲、荷葉、厚樸、蒼朮、草果、檳榔、甘草、半夏
方中用藿香、佩蘭、陳皮、菖蒲、荷葉等芳香之品以闢穢化濁;厚樸、蒼朮。半夏、草果。檳榔溫化寒濕以和中;甘草則解毒、調和諸藥。
臨床運用時,如出現痰濕蒙閉心竅,神志昏迷者,加服蘇合香丸以闢穢開竅。

(七)勞瘧

證候 瘧疾日久不愈,小勞即發。或瘴後復發,寒熱時作,面色恍白,倦怠嗜臥,頭目眩暈,或脅下結成痞塊,觸之可得,舌質淡胖,脈細弱。
分析 本證為瘧邪久戀,耗傷氣血,營衛不和之證。氣血耗損,營衛不和,出現寒熱時作。久瘧不愈,脾胃受傷,生化之源不足,所以面色恍白,倦怠嗜臥,頭目眩暈,舌淡脈細。痰濕凝聚,氣血瘀滯,結於脅下而成痞塊。
治療 補益正氣,扶正祛邪。方用祛勞湯合何人飲加減:常山、青蒿、柴胡、馬鞭草、知母、鱉甲、當歸、首烏、黨參、陳皮、枳殼、生薑、甘草
方中用常山、青蒿、柴胡、馬鞭草和解截瘧,達邪外出;知母、鱉甲滋陰清熱;當歸、首烏、黨參、陳皮補益氣血以扶正;枳殼行氣;生薑散寒;甘草和中。諸藥共奏扶正祛邪之功。
臨床運用時。如見氣虛懶言,極度疲乏,納呆者可加黃耆、升麻;津液受傷較甚,口乾、咽乾、手足心熱,舌紅少津者,去當歸,加烏梅、白芍。

(八)瘧母

證候 瘧疾反復發作,終年不愈,脅下結成痞塊,脹痛不舒,面色晦暗,舌見瘀斑,脈 弦而澀。
分析 本證為久瘧不愈,氣血虧耗,正虛邪戀,使血瘀痰凝而出現脅下結塊,脹痛不舒;面色晦暗、舌見瘀斑、脈弦而澀,均為血瘀痰凝之徵。
治療 滌痰散瘀,截瘧消癬,調補氣血。方用鱉甲煎丸。
鱉甲煎丸:炙鱉甲、射干、黃芩、鼠婦、桂梔、乾薑、大黃、石韋、厚樸、紫葳、阿膠珠、柴胡燒蜣螂(熬)芍藥、丹皮、炒庶蟲、炒葶藶、半夏、人參、瞿麥、桃仁、赤硝、炙蜂房
方中主用鱉甲以軟堅消癬。滋養陰血;用庶蟲、桃仁、大黃、丹皮、蜣螂、紫葳等活血化瘀、通絡祛積之品以助鱉甲消癖;配柴胡、黃芩以和解半表半裡之瘧邪;用半夏、葶藶子、射干、厚樸等理氣化痰之品以祛除氣滯和痰枳;佐以人參、阿膠、芍藥等以養血益氣。此方為攻補兼施、峻藥緩攻之法。

五、對症處理

  1. 寒戰高熱:寒戰期注意保暖。高熱期,如體溫過高,除了可用物理降溫法外,也可用荊芥15g、薄荷15g煎水擦浴。還可配合針刺大椎、少商、 曲池、太沖等穴。
  2. 神迷:熱象較著者,可用"三寶"施治;而濕痰穢濁較著者,則用蘇合香丸芳香開竅。青蒿素類制劑對屬於腦型瘧疾的昏迷有很好的療效,可作為首選的抗瘧藥。

六、預防與調攝

  1. 控制傳播媒介,積極滅蚊、防蚊。
  2. 對現症病人要徹底進行治療,並要作休止期的根治。
  3. 加強體育鍛煉,增強體質,提高抗病能力。
  4. 避免在夏秋炎熱之時貪涼及過食生涼油膩之品。
  5. 在瘧疾流行高峰季節及疫區,可進行預防服藥;如據《先醒齋醫學廣筆記》載瘧疾預防方:何首烏360g、茅朮300g、半夏180g、橘紅240g、人參120g、茯苓240g、藿香葉90g。白蔻仁45g,共為細末,米粉糊加薑汁為丸,如綠豆大,每服15g,下午及臨臥時白湯送服。

free hit counters